热门关注

所在位置:首页 > 清廉广角 >正文

一诺千金驻教瑶山三十载——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忠良乡中心校山界教学点教师陶凤英

发表时间:2021-04-09 来源:来宾市纪委监委 作者: 编辑:谢世康

“把娃交给我,我会教好他们。”短短一句承诺,仅仅11个字,是她用36年无悔的青春,反哺瑶山,以校点为家,坚守偏僻贫困的边远瑶山教育战线上,谱写地坚守瑶山教育爱的乐章。

她叫陶凤英,女,瑶族,现年57岁,是世界瑶都——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忠良中心校偏远瑶山上山界屯教学点的一名女老师。她身材娇小,身高不足1.5米,却默默地坚守在贫困山区36年,用一肩扛起一座山的瑶娃,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着比“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更宽阔的胸怀,给瑶娃们打开通往山外的广阔世界之路。

留乡为师苦中作乐

“你愿去当老师么?去最偏远的地方。”36年前,在大瑶山高中毕业生就像凤凰的羽毛,麒麟的角一样珍贵,本有机会在外闯荡一番的陶凤英,因为受到忠良乡校区校长登门邀请,决定留在家乡教书。

时光荏苒,36年光阴抹去了她脸上的青涩,染白了她两鬓的秀发,年过半百的她已辗转在巍巍瑶山里偏远的10个教学点,当过老师、炊事员、保姆,将600多名瑶娃送出大瑶山。

1984年9月,当时年仅19岁的陶凤英,只身一人徒步来到忠良乡永和村土县屯教学点,土县屯是全县最为偏僻的村屯之一,土县屯教学点是陶凤英从教生涯的第一个教学点。

“去土县要走山路,上上下下,有一段‘上十二弯’,上山时,膝盖能碰到鼻梁。”时隔多年回忆起工作第一站的故事陶凤英眼带中带着笑意。

陶凤英说,山路陡峭对于在山里长大对她来说,还可以克服。但看到校舍时,她心酸了:教室是泥夯的,屋顶是木皮盖的,门口是几根木杠起来的,透过门缝,可以看到里面的门栓,半个操场都是长得比她还要高的草,村民堆放的杉木占据了另外半个操场。

当时的土县屯山高林密不通车,生活用品全靠步行肩挑,到最近的集市赶一次集要走数小时的山路,每学期开学要步行约3小时到忠良乡中心校领回整个教学点的课本,每天的饮用水要到1公里以外的山下挑上来,陶凤英姑娘家家白嫩的肩膀常常磨破了皮,脚底也磨出了许多血泡。

“我年轻,就当作是锻炼身体吧。”乐观阳光的陶凤英在条件极为艰苦教学点,苦中作乐,下雨时把从残破的房顶上散落雨滴时“滴滴嗒嗒”的声音,当作老天爷免费为她演奏的乐曲。为了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她从每月39元的生活费中,节省出一点钱购买薄膜遮风挡雨。此外,她还利用休息日上山砍柴、采野果、挖竹笋换钱,不断改善自己和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

有时候残破的屋顶实在顶不住狂风暴雨的“考验”的时候,村里家中有未婚女孩子的村民会到学校来接陶凤英到家中过夜,陶凤英说这段经历不仅让她收获了“闺蜜”,还学会了山歌,让她受益匪浅。1987年,陶凤英调到古兰屯教学点。当时,这里的古兰屯的村民们思想保守,“上一天学不如做一天工”的观念,深深刺痛了陶凤英。凭她上东家下西家地做家访,仍收效甚微。陶凤英思考再三,经过对这个盘瑶族聚居的村庄详细“摸底”后,决定从借宿在村民家中时候学来的瑶胞们最喜欢的山歌入手,曲线“夺娃”。于是,陶凤英把义务教育法融入山歌,每到晚上就通过学校广播唱出来。“久没打鱼忘记河,久没拿笔忘记字”“瑶家儿女要上学,学习文化有出路”歌声在山村上空响起,全村男女老少都凑到学校里来。在陶凤英的对歌中,让家长们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潜移默化中,村民懂得了上学的重要性,那个春天,适龄的12个孩子相继回到了课堂。

执着坚守感动中国

从1984年9月参加工作至2020年3月退休,陶凤英拒绝了无数次乡小,县小的橄榄枝,一个人坚守在大山上的教学点。她的理由很简单,“孩子们需要我!”

2020年3月,陶凤英办理退休后,她的丈夫和孩子以为像陀螺一样转噜噜忙了30多年的她能停下来共享天伦了,可接到忠良乡中心校的兰校长打来电话说山界小学暂时找不到新老师来接班时,她义无反顾地重新登上三尺讲台。她的理由还是很简单,“孩子们需要我!”

从教36年,陶凤英大多是一个人“照顾”一个教学点。每个教学点一般有1到3年级,十来个左右学生,但只有一个老师,所以陶凤英需要一个人备三个年级的课,合理安排好三个年级轮流上课的时间,还要引导好学生们的课堂秩序。“如果学生整天就只学语文和数学,肯定会觉得乏味。”备三个年级的语文和数学课就已经很累了,可是为了让学生喜欢上学,陶凤英还开设画画、音乐、体育等课程,她一边学乐谱,一边教给孩子上音乐课;没有体育器材,就到山上找藤条当跳绳。

刚参加工作时陶凤英发现有一些学生的家境不好,就给他们赠送学习用品,后来她发现瑶娃们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自尊心极强,并不是很乐意接受别人的捐赠。于是,陶凤英和学生们约定,只要学习上排名靠前,或者有进步,都能得到相应的奖励。三十余载,通过这样自掏腰包变相的“帮扶”,陶凤英把自立自强的种子在瑶娃的心里种下,就像孩子们母亲温暖的手,一直牵着他们,不轻易地让一个学生掉队。

因为山里上学的路途遥远且不便,学生中午都在学校吃餐,所以陶凤英不仅要上课,还要为学生做午餐,最多时要为27个学生做午餐。从阳光午餐实施以来,每个学生午餐都有4块钱左右的补贴,教学点交通不便,采购的量也不多,但是这样“开小灶”,要做到不仅让学生吃得饱还要有营养,实属是需要花费一番心思精打细算的活。忠良乡中心校的一位领导说到“我们都知道教学点就十来个学生,几十块钱要煮一餐,荤素搭配均衡的午餐,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陶凤英老师她会利用劳动课带着孩子们一起拾柴种菜解决压力,有时候自掏腰包给学生加菜,一直以来将上级拨款的营养餐伙食费都用在学生身上,她没有半点私心。”陶凤英老师的学生们都说在陶老师的食堂吃得比家里都好。

她扎根乡村教学点36年,以一个良心、一份坚守、一份责任,用心照亮山村孩子的希望之路。在孩子们眼中,她不仅是老师,更像是妈妈,孩子们亲切地称她为“阿妈老师”,她教的学生,有的已经走出了大山,甚至走出了国门,也有一些和她一样,走出大山赚足了本领后又回到大瑶山从她的学生变成和她一起建设美丽瑶山的队友的。

2020年5月,《一诺千金 乡村教师扎根大山35载教书育人》的故事从122万件好人好事线索中脱颖而出,陶凤英被评选为“中国好人”。

妇唱夫随以校为家

1992年,陶凤英调到校舍破旧的能段屯教学点任教,她的善良打动当地青年莫运斌的心。莫运斌坚持接送她到校、回家,风雨相伴,两人情定终身,两人喜结连理。

结婚之前,陶凤英就与莫运斌有约在先:“我爱学校和学生,你是教师的丈夫,你要和我一起爱学校和学生。”勤恳忠实的丈夫点了点头。从此,为改善教学环境,她常常给丈夫“下命令”。多年来夫妻二人不计较得失自行修缮校舍,修理课桌板凳等,只要能自己解决的从不向上级开口。

“你要爱护凳子,莫伯伯,来修板凳很辛苦的。”陶凤英的学生亲切地称呼莫运斌为莫伯伯,懂得爱护莫运斌的维修成果。

调到山界屯教学点任教后,2013年夏天,山界小学因山体塌方,校舍须选址新建。陶凤英她同丈夫、村干一起,数个夜晚打着手电筒到瑶胞家中动员,多次召集大家开会商讨,最终做通瑶胞们的思想,三选校址,村民都无偿让出土地建校园。因为工期紧,经费紧张,莫运斌运沙子、水泥,给校舍刷墙壁、铺地板……整个暑假里,莫运斌放下地里的农活,同陶凤英一起动手修缮校舍。最终,学校修缮工作顺利通过了上级验收。于是一座崭新的教学楼矗立在瑶村中,成为村中最美的建筑。2017年,国家义务教育均衡验收专家组来到山界教学点,认为这是广西最美的教学点之一。

36年来,陶凤英在山里教育点兜兜转转,丈夫则是风里来雨里去,不停接送。陶凤英说,前几年,她自己也骑电动车上下课,但自己个子小,一次摔伤后,丈夫又坚持每天接送。

陶凤英在背后夸丈夫:“这是一个什么事都难不倒的男人。”莫运斌却称:“她能处处为山里的孩子着想,我必须支持她!”

十年一日爱生如子

工作以来,陶凤英不仅在学校里关心学生,学校外也从未落下。

山里的孩子们每天从家到学校几乎都需要走上一小段山路,路途中可能还会有小溪小河。 从教三十余年,每当遇到恶劣的天气,陶凤英都会等孩子们必经的小河,小溪边,人工把他们驮过河。在山界小学孩子们记忆里,有一次跟陶老师非常惊险的遭遇。一年夏天放学后,山里的小溪变成了汹涌的河,年近50的陶老师把他们五六个孩子一个个抱到河对岸,道别返回学校时,脚下一滑踩到了一块长满了青苔的圆石头上,被洪水冲到了深潭里,孩子们在路边着急得哭了,幸好陶老师抓住了路边的树枝,爬了上来。后来,陶凤英回忆起这一次惊险的遭遇,她说到“山里一长洪水就太可怕了,当时我想的是幸好我没有抱着孩子,要是我跟孩子一起被洪水冲走了,我要怎么对得起家长啊!”

在忠良乡山界村,有一个叫赵鲜花一家说陶老师是他们家这辈子最大的恩人。赵鲜花是陶凤英的学生,在陶凤英的记忆里,赵鲜花是一个成绩特别优秀,但长相瘦瘦弱弱,让人特别心疼的小女孩,鲜花有一个懂事,听话乐于助人的哥哥也是陶凤英的学生,他们的母亲和父亲离异后回乡投靠外祖父,外祖母,但年迈的外祖父,外祖母长期生病,生活经济困难,是住山界教学点边上黄泥危房里的贫困户,一次家访后,陶凤英邀请赵鲜花的母亲带着老小搬到学校的空宿舍里挤挤。赵鲜花的母亲以一家人口众多拒绝了,可陶凤英放心不下,一下雨就要在水帘洞里学习的两个孩子,她主动联系了爱心人士,帮助赵鲜花一家,搭建了板房,让两个孩子能在“铜墙铁壁”里安心学习,到近两年,赵鲜花一家在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支持下,已经住进了平顶楼房,但他们一家仍很感谢陶老师,两个孩子努力学习走出了大山继续长本事。孩子在日记本深情地写了一句话送给陶凤英:“我的好老师,我永远不会忘记您!”

从教三十余载,荣誉也好,收入也好,她从来不计较,她计较只有自己是否对得起了当初把孩子从家长手中“抢”来时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