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1-11-17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作者:陶春 编辑:谢世康
炎炎夏日,在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忠良中心校山界教学点的教室里,陶凤英和往常一样为孩子们上课。这平常的一幕,她已经重复了37年。
“你愿去当老师吗?去最偏远的地方。”在37年前的大瑶山,高中毕业生如凤毛麟角般珍贵。陶凤英高中毕业后,本有机会在外闯荡一番,却因忠良乡学区陶校长登门邀请,她决定留在家乡教书。
1984年9月,年仅19岁的陶凤英,只身一人徒步来到忠良乡永和村土县屯教学点任教。土县屯是金秀瑶族自治县最为偏僻的村屯之一,这是陶凤英从教生涯的第一个教学点。时光荏苒,37年光阴抹去了她脸上的青涩,染白了她两鬓的秀发。年过半百的她在巍巍瑶山里辗转了10个偏远的教学点,当过老师、炊事员、保姆,先后将精心培养的600多名瑶娃送出大瑶山。
“去土县要走山路,上上下下,有一段‘ 上十二弯’,上山时,膝盖能碰到鼻梁。”时隔多年,回忆起工作第一站的情形,陶凤英眼中满是笑意。
1987年,陶凤英调到古兰屯教学点。当时,古兰屯的村民们思想保守,他们“上一天学不如做一天工”的观念,深深刺痛了陶凤英。虽然她上东家下西家地做家访,但仍收效甚微。陶凤英思考再三,对这个盘瑶聚居的村庄进行详细摸底后,决定从借宿在村民家中时学来的瑶胞们最喜欢的山歌入手,曲线“夺娃”。于是,陶凤英把义务教育法融入山歌,每到晚上就通过学校广播放出来。
“久没打鱼忘记河,久没拿笔忘记字。瑶家儿女要上学,学习文化有出路。”歌声在山村上空响起,全村男女老少都凑到学校里来。在陶凤英的山歌中,家长们意识到了知识的力量,潜移默化中,村民懂得了上学的重要性,那个春天,适龄的12个孩子相继回到了课堂。
刚参加工作时,陶凤英发现有一些学生的家境不好,就给他们赠送学习用品,后来她发现瑶娃们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自尊心极强,并不是很乐意接受别人的捐赠。于是,陶凤英和学生们约定,只要学习上排名靠前,或者有进步,都能得到相应的奖励。30余载,通过这样自掏腰包变相的“帮扶”,陶凤英把自立自强的种子种在瑶娃们的心里,就像孩子们的母亲那温暖的手,一直牵着他们,不轻易让一个学生掉队。
从1984年9月参加工作至 2020年3月退休,陶凤英拒绝了无数次乡小、县小的橄榄枝,一个人坚守在大山上的教学点。她的理由很简单,“孩子们需要我!”
2020年3月,陶凤英办理退休后,她的丈夫和孩子以为像陀螺一样忙了30多年的她,终于能停下来共享天伦了。可忠良中心校兰校长却打来电话,说山界教学点暂时找不到新老师来接班时,她又义无反顾地站上三尺讲台。她的理由还是很简单∶“孩子们需要我!”
从教37年,陶凤英大多都是一个人负责一个教学点。每个教学点一般是一到三年级的学生10多名,陶凤英不仅需要一个人备3个年级的课,合理安排好3个年级轮流上课的时间,还要引导好学生们的课堂秩序。
“如果学生整天就只学语文和数学,肯定会觉得乏味。”为了让学生喜欢上学,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动力,陶凤英除了上好3个年级的语文和数学课程,还开设画画、音乐、体育等课程。瑶山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最好的教具,树叶、茅草、石子等大自然的赐予就是最好的素材;她一边自学乐谱,一边给孩子上音乐课;没有体育器材,就到山上找藤条当跳绳。瑶娃们的歌声、读书声和欢笑声为大瑶山增添了更多灵气。
陶凤英扎根乡村教学点37年,以一颗爱心、一份坚守、一份责任守护山村孩子的成长之路,用心照亮山村孩子的希望之路。在孩子们眼中,她不仅是老师,更像是妈妈,孩子们亲切地称她为“阿妈老师”。她教的学生有的已经走出了大山,甚至走出了国门,也有一些和她一样,走出大山学足了本领后,又回到大瑶山,从她的学生变成和她一起建设美丽瑶山的队友。
曾先后获得第五届全国“TCL希望工程烛光奖——奉献奖”、来宾市先进工作者的陶凤英,得知自己被评为广西勤廉先进个人时,她坚定地说∶“我只是做了一个老师应该做的事,不知不觉已经37年了,看着孩子们一批又一批地走出大山,我很高兴也很自豪,我将继续为大瑶山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她脸上洋溢着淳朴的笑容,从教 30余载,荣誉也好,收入也罢,她从来不过多在意,她在意的只有自己是否兑现了当初让家长把孩子送来上学时的承诺。(金秀县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