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3-07-17 来源:象州县纪委监委 作者:梁荣莲 编辑:覃丽晴
脸上是纵横交错的皱纹,头上是灰白相间的发丝……端午节回家时看到母亲真的老了,但在我记忆中的母亲依然是慈祥的,是温柔的,还会经常对我们三姐弟及孙辈唠叨些做人的道理,用她的教诲给予我们指引,帮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把握好前进方向不跑偏。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家又在十分边远而贫穷的农村,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自我记事起,母亲不怕苦、不怕累,非常勤劳又十分好学,自从生下我们姐弟三人后,在物质上,尽最大的努力为我们创造好的生活和好的学习条件;在精神上,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她每天天未亮就起床开始一天的忙碌,不是在地里干活、菜园里种菜就是在家里做家务,照顾一家老小的生活起居。她有一句话常挂嘴边:“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要肯低下头去做,肯认真去学就会有收获。”她也总用这句话来教导我们。母亲出生在贫穷又重男轻女的家庭,在小的时候外公外婆为了供舅舅们念书,让母亲读完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但她对知识的渴望从未减少,在有限的条件下一直保持学习的习惯。在我脑海中时常出现这样一个镜头,她坐在有些破旧的椅子上,手捧着我们的教科书在认真地阅读,有时拿的是语文,有时是数学,有时是政治思想品德……不懂的地方还“请教”我们,她的这个习惯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用自己的行动教会了我们热爱知识、热爱学习。
母亲还是一个非常节俭的人。印象中,她的衣服一穿就是好多年,还经常缝缝补补,我们的衣服也是姐姐穿短了妹妹穿,极少购置新衣。我读初中时,看到好多同学经常有新衣服穿,也闹着母亲买。她就对我说:“衣服够穿就行,节俭、知足常乐是美德,不要在物质上去攀比,容易产生虚荣心和贪念。”
“节俭、知足常乐是美德,做人不要攀比、不要贪心。”这是母亲对我们的要求。记得那年我7岁,由于经济条件困难,每天就是白饭、白粥和一些腌制的咸菜,肉都是过年过节才有,更别说水果、零食了。有一天,同村一个小伙伴的姑姑从县城回家,买了一袋月饼,我正好在他家玩,小伙伴的母亲见我怎么都不肯离去,便分了一个给我。我高高兴兴地一路小跑回家,母亲看见我手上的月饼严肃地问道:“哪里来的?”我支支吾吾地不敢说话。“你又不听话,贪吃了?”然后,我被她用树枝狠狠抽了一顿,打得我腿上布满血痕。我哭了,母亲也哭了。事后,她对我说:“这一次打你,是要让你记住,别人家的东西不能乱吃,贪吃没出息。”母亲就是这样教育子女:为人正直、有骨气,自立自强。
我到机关单位上班后,母亲叮嘱我一定要做个干干净净、清清白白的人,绝对不能有贪念。有一年元宵节前,我联系村的一个群众送给我一袋沃柑,大约十来斤,元宵节当天拿回家。母亲问:“沃柑现在多少钱一斤?”我一时答不出来。母亲又问:“是村里村民送给你的吗?”我点点头。母亲严肃地说:“你怎么能够随便收人家的东西?”我说:“今年沃柑价格便宜,这果的品质一般,也不太好卖,留着也是烂地里。再说,这十多斤沃柑值不了多少钱……”母亲不等我说完,便十分生气地说:“这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你现在收人家的沃柑,将来就有可能收人家的其他钱物。大错都是从小错开始的。”母亲要我把沃柑的钱算好马上转给送果的人,我照做了。母亲语重心长地说:“你的工作是为民谋利怎能拿群众东西,要经常自我警醒,希望你以后不要再犯此类错误。”母亲总能在我成长的路上不断地提醒着我,让我不走弯路。
母亲的教诲时时萦绕在我的耳边,为我照亮着前进的道路,敲响着心中的警钟,虽经岁月磨砺,但仍丝毫不曾褪色,它是我最最宝贵的人生财富。